中国人独特的浪漫,要从几亿年前的螺纹讲起

中国人独特的浪漫:微缩

两亿年在你手里,时间已化螺纹。

三叠纪生命遗蜕,告诉你不是埃尘。

从螺纹旋入过去,向过去试做追寻,

那追寻来自遥远,遥远里可有我们?

年轻时期,多情的李敖将一枚南美菊石赠给所爱之人,并写下了这首赠诗。爱情或许会消逝,可菊石上的螺纹,像几亿年时光走过的旅程,是捧于掌心的爱意,却终将为人所铭记。

使用菊石化石铺设的路面

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浪漫——破除时空的壁垒,融古今于一物之上。

这种浪漫,苏轼最懂。

元丰壬戌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好友泛舟游于长江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们依稀认出泛舟之地乃是当年三国赤壁,于是仿佛看到昔年意气风发横槊赋诗的曹操,他身后的曹魏大军,船帆相连,绵延千里,旗帜飘扬,遮蔽日空;而另一边,则是雄姿英发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客人问苏轼,像曹操、周瑜这样的俊杰,说不在就不在了;而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还不更像是沧海一粟?

苏轼则说,当你从变化的角度去看,一切都是一瞬间的事;但当你从不变的角度去看,万物和我们自身都是永恒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哲学思考,在苏轼看来,千年如同一瞬,一江水,一轮月,水上风,月下影,都是时空的凝固与浓缩。

五百年后,一位读书人魏学洢在一块长约2-3厘米、高仅0.5厘米的空间上看到了苏轼和他的朋友们。那块奇巧的物品是王叔远用一粒核子雕刻而成的小舟。

用核子雕刻而成的小舟

核舟之上,苏轼虬髯高帽,朋友佛印在右,学生黄庭坚在左,苏轼的眉毛,佛印臂间所悬念珠,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这样狭小的空间里,竟刻下了五个人(还有两名舟子),八扇窗,另有篷、桨、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题撰三十四字。

王叔远郑重写下了“天启壬戌之秋”,以呼应苏子泛舟于长江之上的那个“壬戌之秋”。

六十年一甲子,九个甲子的时光就这样巧妙地浓缩于此寸许物件之上。

在微小世界打造广阔乾坤,是中国手艺人的传统绝活,除了核舟雕刻,葫芦雕刻也是在小小一方世界中,刻画出广阔天地。而“些子景”(即盆景,是用植物或水、石等材料,经艺术加工,种植或布置于盆中,使之成为自然景物缩影的一种陈设品)更是以“毫发从来立大千”的姿态得到了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美誉。

中国人惯于浓缩时空于微小事物之上。导演陈硕也擅于在微观空间中发现一方天地,自执导《舌尖上的中国2·相逢》开始,在饮食摄影上,陈硕探索出了一条带有个人风格的路径。

时空的微缩:一个视频的诞生

今年,陈硕将五粮液的千年历史,浓缩在一支短视频之中。通过微观场景搭建的方式,我们得以随他进入到一个奇妙世界。人们惊叹与好奇的微缩工艺,也在陈硕拍摄这只短片的过程中得以展现。

点击观看视频《杯酒千年》

◎如何在微小的场景中让人如临其境?

人物只有十多厘米高,仅是真实尺寸的十三分之一,尚不及一瓶五粮液的高度。在这些微小事物面前,五粮液瓶身竟成了庞然大物。

视频中主要的五个场景:码头、作坊、利川永酒馆、年“五粮液”得名场景、年五粮液亮相国际博览会宴会厅,皆与五粮液的历史时刻有关。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属水陆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人员财货流通频繁,这为五粮液的诞生奠定了天然基础。四川好酒的风气之下,大大小小像利川永这样前店后厂的酒坊得以诞生,使得五粮液在明代已基本成形。

《杯酒千年》短片中,利川永酒馆的场景

跃及清代,延续明代深受民众喜爱的“陈氏秘方”酿造的仙品琼浆,得到了名如其实的“五粮液”之雅称。民国肇建,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加深,五粮液也以精良特产的身份,于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征服了中西方人士的味蕾,获得阵阵赞赏。

陈硕团队搭建的微缩空间即以这样一组流动的场景完成了对五粮液历史的精准复刻。场景均采用泥塑方式造景,而泥塑是由天津泥人张传统手工艺人打底,呈现出流畅的姿态和造型,进而采用复合材料加上3D打印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将服装与人物神态扫描下来并打印,使得即使在高倍摄影机的捕捉下,泥塑人脸也给人一种真实感。

陈硕团队搭建的微缩空间

陈硕说:拍摄场景中的人物泥塑,在工艺上古今融合,这一点与五粮液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酿造学技艺,相映成趣。

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光是场景制作就花去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对于一支短片来说,这样的时间花费是奢侈的。但也正因此,拍出来的画面才使人如临其境。

◎如何在狭窄的空间中运动镜头?

拍摄是复杂而严密的,即使完成了场景搭建,还不能立刻上手拍摄,因为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狭窄的空间里运动镜头?

相比于实景拍摄,微缩场景内的拍摄难度更大。拍摄之前,陈硕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商讨如何严格模拟摄像机的运动轨迹,进行大量的前期测试,并对单个场景进行局部拆解。比如,摄影机运动到某处会触碰到房梁或墙壁,这在场景搭建时,就需要考虑到房梁和墙壁必须是可以拆开的。而等摄影机通过后,又需要恢复其原貌,根据设定好的运动轨迹补拍,以便后期合成。

微缩场景的设计图与分解图

这让我们想到雕刻核舟的王叔远,如果不是依靠前期的精密计算与严谨布局设计,在小小的核舟之上,断然无法复刻苏子泛舟的历史场景。

陈硕和他的团队,亦是在小小的“核舟”之上完成着自己的雕刻。

拍摄时,摄影机在前期搭建的时空场景里游走,为了让各个年代的不同场景无缝衔接起来,拍摄时团队借助了Bolt机械臂(即一种高速摄影机械臂,可捕获手动或任何其他方法无法拍摄的图像)来设定精准的运动轨迹,并搭配探针镜头。探针镜头的运用,使微观事物变得宏观,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拍摄现场的Bolt机械臂

经过多方实验,团队确认了摄影机逐步后退的拍摄方案,镜头随着场景缓缓拉开,这样便能捕捉到整体,观众视野中的元素随着镜头运动越来越丰富,而不是走向逼仄。在摄影机的魔法之下,使人感觉到那一方小小的时空之中,似乎有一个无尽的宇宙。

整体拍摄完成,呈现出定格画面。仿佛有一位神仙在空中使了个定身法,所有人物的动作遂停止于一瞬:码头上在装卸,木锨扬起粮食,有人擦汗,有人搬运,蒸馏出的鲜美佳酿正流入酒坛,酒肆中老板在查看“陈氏秘方”,酒客们笑意正酣……转眼进入清代,聚会之上,几位衣帛者正注视着已经书写好的“五粮液”,镜头忽然一转,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宴会厅,觥筹交错之间,五粮液成了画龙点睛的主角。

《杯酒千年》短片中,人物在码头装卸的场景

陈硕说,全片用一种“决定性瞬间”表现场景凝固的时空,镜头则在空间中快速游走,将人物的表演动作定格于五粮液历史时刻。因此,我们得以感受到五粮液厚重的调性。

◎如何将不同场景连贯起来?

艺术家罗伯特·亨利写道:“一幅佳作是一场构图的视觉盛宴。每一部分都神采如生,有整有碎,合为一体。”一个完整的视频也需要“一体”的感觉。

场景不断变换,时间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代,如何避免“七拼八凑的大杂烩”感是最考验功力的。

《杯酒千年》短片中,时代变换的场景

陈硕认为,实现场景的统一性,最主要的办法是镜头调度,比如帘子的运用,帘子本是掀开的,帘子一盖,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场景。音乐也是加强整体统一性的手段之一。广告片的作曲一般都比较简单,只提供氛围,而不推动叙事。这支五粮液的短片对音乐的要求却很高,因为场景中的人物是不动的,就要由音乐发挥将观众带入影片的作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团队聘请专业音乐家金帆根据场景为五粮液量身打造音乐,让有的地方产生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活泼之感,有的地方呈现能够烘托气氛的宏大之感。“音乐让这种连贯性、统一性更强。”陈硕说。

乐队在录音室中录音

核舟之上,意态闲适的苏轼如在眼前;而从这部短片中,则可看到五粮液从明朝一路走来的历史。一分钟,几乎无法完成的千百年长时段叙事,这支短片无疑做到了。人在观看时感到,五粮液的这一杯酒,在眼前,亦在千百年前。

杯酒千年:一杯酒,千载名

这支短片得名“杯酒千年”,灵感取自于李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诗句。李白是好酒之人,他那“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事迹,让我们看到酒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李白也终因杯中之酒、酒后之诗,留下了千载美名。

而“杯酒千年”四字也恰好诠释了中华文化中以一物浓缩时空的浪漫精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杯酒之中,千年人事纷纭俱在。

李白曾说,举杯浇愁愁更愁;然而更多的读书人,是在诗酒之间,将自身愁闷一扫而光。王叔远的核舟之上,与苏轼谈笑的门生黄庭坚,其命运与苏子一样多舛。他接连被贬,后官于戎州(今宜宾)。

戎州美酒“姚子雪曲”(五粮液前身)很快就以“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的品质获得他的欢心,在杯酒之间,黄庭坚遣送着自己对于朝局、人事的忧怀。品尝着戎州美酒,他是否也会想起自己的老师苏轼,恨不能与他同饮呢?

看似不起眼的一杯酒,实则历经千年文化的“酝酿”,这杯酒是李白邀请明月共饮的那杯,也是苏轼举起以问青天的那杯,是令黄庭坚“眼花作颂,颠倒笔墨”的那一杯。

匠人作酒,诗人方有酒颂。明代宜宾酒坊老板陈氏发明“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用四成”的秘方,创下了“北门窖子出好酒”的名声,以后代代相传,由“杂粮酒”渐渐演变而成“五粮液”。

千年以来,五粮液的酿酒匠人静待酒曲默默生发,这才有了千千万万“好酒之徒”手中泛起涟漪的那一杯。

一杯酒,便是千百年时光,便是十方世界。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59.html